都言“诗必盛唐”,谁晓“印宗秦汉”?
答曰:世外青娃,自有一方印鉴;
篆刻课堂,自是一方天地。
鉴钤记之法度
每一枚印章按下的历史,都在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在青娃眼前一一显现了身形。
这历史本自商周发展而下,奴隶社会便有了印章留下的痕迹。春秋战国称印为玺,直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篆文镌刻了卞和的玉璧,秦王政履至尊而制六合,“玺”这一称呼始归皇帝御用,官印称“印”,将印称“章”,民印称“印信”,中原大地迎向了封建社会。唐宋尚文,书画家在挥毫拨墨之后盖下的印信,是一代繁华的极致缩影。笑乾隆帝好大喜功不懂钤记法度,大肆盖印破坏了艺术的原有风貌,令人为之扼腕。
观赏一方方印玺,品鉴钤记法度,青娃从一枚枚小小的方圆,窥见了中华文化的广大天地。
镌金石之交错
“刀刻琅玕”,篆刻课堂上,缘何金石相击之声不断?正是青娃横执刻刀,在为了将来拥有自己的一方姓名印而努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宝印”也要从“磨砺”出!同学们认真在砂纸上砥砺青田石,将凹凸起伏磨成一方平坦。提起毛笔,在石上细细描画横平竖直。学生横执握刀,一下下练习着种种篆刻刀法。观摩齐白石的沧桑、黄牧甫的平直,更有老师的亲身示范和反复指导,青娃们开始刻得有模有样,单刀法、双刀法、冲刀法、切刀法——金石碰撞的声音愈发清脆。
金石交错,镌刻青石的一刀刀间,锻炼的是青娃的动手本领,磨砺的是青娃的心性心境。
铭华夏之传承
“印者,信也。”沾上红色印泥在纸上按下一个独一无二的章,这一方印玺不仅是个人的凭信,也是文化的传承。印鉴方圆间,阅读华夏历史的质感与厚度;笔画刀刻中,彰显学生独有的个性与风格。
撰文:张炜晴
摄影:潘思斯、于舒满
审稿:Echo
编辑:A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