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青”?王校长如此解释:青,是青浦世外的颜色,亦是青春的颜色。步入青春,我们的学生满怀希望与活力,却难免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迷茫与疑惑。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孩子们却忽略了每一位家长也曾经是苦恼的少年,每一位家长也有他们自己不凡的人生。这份宝贵的青春回忆与经验,不正是家长能带给孩子们最好的一堂课!
在王校长的精彩致辞后,青浦世外初中部第一期青论坛开讲啦!
本期青论坛的主讲人是青浦世外荣誉家长讲师——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吴劲松教授。吴劲松教授于今年5月23日成功登顶珠峰,征服了8844米的人类极限高度,成为国内首位登顶珠峰的外科医生。
为何会选择登山活动?如何鼓励自己去做一件非常难但很想做的事?…… 带着种种好奇的疑问,孩子们认真聆听他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走出舒适区,适应非舒适区,挑战极限,从而扩大自己人生疆域,吴劲松教授的话语在孩子的心中印下了梦想的痕迹。
人类在仅4000余年的有记载的历史中创造出了无数辉煌,而这正是一段不断突破舒适区,进入非舒适区,扩大舒适区,极度压缩极限区的历程。因为这份执着和勇气,从前的极限逐渐变得触手可及,我们得以翱翔蓝天、勘探地底、潜入深海、漫游星空。
吴教授引攀登珠峰第一人马洛里为例,指出年轻是最大的资本,生活可以被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姿态。马洛里身为剑桥大学高材生,喜好体育与探险,为站上世界之巅和长眠于世界屋脊的冰雪之中,有人问他为什么登山?他回答道:因为山在那里。我们常常用挑战极限的方式,来超越常态,突显自我主动性和独特性。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份驱动力恒久而强大。
论坛结束后,同学们的心灵受到了很大触动,久久不能平静。青娃们提起笔,记下了自己在本次论坛中的思考:
在珠峰大本营,其含氧量就只有上海的50%。再往上在大风口,风速常年为十级以上。而在珠峰顶,含氧量就只有上海的30%,而气温只有零下30℃!如此恶劣的环境,吴教授却奋勇直前,成功登顶,令我深感钦佩。
是呀,也许在挑战的路上不会风调雨顺,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要像吴教授一样永不言弃,不断的向自己的目标进发,不畏险阻。
——高铭泽
一个人总会有自己的舒适区、非舒适区与极限。我们要不断地挑战自己,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舒适区,挤压非舒适区和自己的极限。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像攀登珠峰一样,需要百磨不破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除了这些,我还在这次讲座里了解了攀登珠峰北侧登山的线路、登山所需要的物品,以及登山的一些诀窍。非常感谢吴劲松教授!
—— 张悠扬
通过这次青论坛,我了解到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许多知识,以及在攀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及保护措施。在我听完整个分享之后,印在我脑海中的两个字就是「坚毅」。吴教授在攀登过程中即使遇到了种种困境,例如突然掉进冰裂缝,身体不适等,他仍然坚持下去,并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一直攀到了顶峰。在漫漫人生中,我们也要一直谨记这种精神,这种永不言弃的品质
——王雨仟
登山不能着急,而是要一点一点,适应环境和气候,慢慢向上走,而越往上走,空气越稀薄,步伐越艰难。很多人甚至在攀爬的过程中,献出了生命。那么既然天气如此极端,挑战如此危险,为什么要去挑战,去攀爬呢?因为“山在那边”。或许很多人都想过要放弃,要回去,但是正如“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句话一样,只有当你走过漫漫长路,闯过重重艰险,才会知道八千八百米之上是怎样的风景,这时,再回望在积雪里留下的脚步,想必心中也会是别样的回味。
——盛欣仪
时有惰性的我,明白了向上的冲劲儿是多么重要,只有攀登过,才会看到高处的风景,只有探索过,才能体会过程的艰辛。只有吃过了苦,才能品尝出甜;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
此外,我还收获了理包的小tip:登山或徒步时,重物放在包的上层,让肩部承重,解放出腰部的压力,让腿更轻松。回家后我把这个tips分享给了喜欢远足的母亲,她说,她的老腰有救了!
—— 黄奕茗
让我深深为之震撼的,是看到他们登珠峰时的坡度!整张图片白雪皑皑,中间只有几个黑点,而那就是我们———渺小的人类。人类登珠峰,就像蚂蚁爬石头,显得我们人类如此渺小,大自然一甩手,我们也就无力反抗。但让我感动的是,总有一些不畏死的蚂蚁,愿意为了整个团队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 李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们为什么尝试不同的路线?寻找更简单的线路?不,是为了寻找更难的,并且去完成它。14座8000米级雪山,向我们讲述着生命的意义。
一颗心如若容纳云海与星空,便会平静而辽阔无边。愿每一个青娃,伴以这份力量,拾起行囊,奔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We can only see a short distance ahead, but we can see plenty there that needs to be done.
——Alan Turing
撰稿:宋文钰、张炜晴、高铭泽、张悠扬、王雨仟、盛欣仪、黄奕茗、李好
摄影:Anne
审稿:Echo
编辑:A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