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疫情正在好转,阳光也一天天变得更暖,青娃们,我们更相信,大家那份在校园相聚的渴望正越来越可能接近实现了!
新芽吐春,微风拂面,春天的感觉总是令人充满希望,欣欣向上,难怪乎中外音乐史上,春天一直是作曲家们创作的灵感源头。经典的都是现代的,懂得欣赏古典音乐的韵味的,也会更懂得发现身边的美好。今天让YAMI带领大家推开古典音乐之门,一起感受永恒动人的明媚春天吧!
1、维瓦尔第《春》——如春日暖阳般明媚
说到“春”,你们会想到哪些音乐? 爱听古典音乐的青娃,也许耳畔总不由自主地响起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是的,维瓦尔第是用音乐最早抒写“四季”的音乐家,他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大约在1721年创作完成,其中三首是他首次创作,但是《春》的动机却来自他自己的歌剧《Il Giustino》中的一首序曲。
《四季》在古典音乐史上师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维瓦尔第为自己的作品加了标题“春夏秋冬”,并在这套曲子里用了非常多的描写,比如鸟儿、干旱、猎人和寒风等。要知道在这之前,还没有人用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第一乐章《春》轻快愉悦,一开始的合奏宛若春天的脚步,春临大地,万物复苏。紧接着第一、二小提琴主奏,琴弦上闪烁着的是几只鸟雀的鸣叫。再次合奏后,鸟雀们的鸣叫汇成了合唱,热情迎接春天的到来。接下来低音区的默默絮语,恰似泉水化冻后的潺潺细流。在又一次重复象征春天的合奏之后,乌云笼罩天空,低音合奏代表雷声,主奏小提琴则是闪电。经一场春雷骤雨,云敛雨消,小鸟又唱起动人的歌曲,这是第四次主奏。最后再以一次春天脚步般的合奏结尾,象征着已经全然到了春天。
2、贝多芬《春天奏鸣曲》——如春风拂面般轻松的标题音乐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第二首曲子是,贝多芬《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春天》),OP.24,作于1800年。但其实,《春天》这个标题并不是贝多芬所定,是后人因此曲表达了希望、温馨和幸福感,特别能够表达春天的意境而加上的。古典音乐作品被冠以标题,试图表明作曲家比较明晰的创作意图,这样的音乐我们称之为标题音乐。标题音乐从贝多芬的古典音乐时代开始,至浪漫主义时期兴盛,之后也常常被后来的作曲家使用。
贝多芬的这首小提琴奏鸣曲属于体量比较小的作品,与大家印象中他那些宏大的交响曲比起来,显得特别可爱。它属于贝多芬的早期创作,在风格上继承了海顿、莫扎特同类作品的传统,奏鸣曲以舒缓悠长的琴声开始,犹如一股甘泉注入心田,乐曲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乐观的情绪,音乐明快而甜美,轻松而活泼,犹如绚丽灿烂的春光,虽然是在描写大自然的春天,更是借春天的情景表达贝多芬青春时代的生活感受。
3、门德尔松《春之歌》——如春水潺潺般让人沉醉
我们要推荐的第三首诗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春之歌》。《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2/4拍。这是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
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有着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让人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它不仅是人们经常演奏的钢琴小品,而且还改编成管弦乐和轻音乐广泛流传。乐曲以优美的小快板速度奏出,高声部流畅、欢快、优美的旋律,波浪起伏的旋律线,中低声部分解和弦式的装饰音伴奏织体,塑造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音乐形象,描绘出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生动画面。
4、小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如大地回春般充满活力
第四首乐曲《春之声圆舞曲》(作品第410号)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了,这首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作于1883年。这首曲子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但是,你们想像得出么?当时他已年近六旬了。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在一个晚上就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的,所以最早的版本是钢琴曲,后经剧作家填词成为声乐圆舞曲,并由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比安卡·比安琪演唱,直到现在它仍然是许多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钟爱的的曲目。作者后来又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同样深受喜爱。
严格地说,这首曲子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也不是作为舞蹈伴奏音乐而创作,它本身就具有纯粹的音乐表演性质。节奏自由、充满活力,旋律生动而连贯,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没有注明各个段落。曲子带有回旋曲的特征,有一个多次再现、贯穿全曲的回旋曲主题。主题在简短热情的引子之后呈现,华丽敏捷的旋律如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洋溢着青春活力。它雅俗共赏、经久不衰,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
5、爱德华·格里格《致春天》——如春雨来临般酣畅淋漓
我们介绍的第五首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的钢琴小品《致春天》。爱德华·格里格出生于卑尔根,祖先是苏格兰人,他的作品经常从风俗生活、北欧民间传说、文学著作或自然景物中寻找灵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人物。《致春天》选自格里格1884年所作的钢琴曲集《抒情小品》第三集(op43)的最后一曲。
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与德系作曲家非常不同,传递着一种独特的民族气息。乐曲宁静悠远,灵动而轻盈,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非常安静,一开始高音的一串和弦像是风铃声,也像是轻轻的敲门声。伴奏的和声中有几个带有刺耳的小二度,像是北欧早春凛冽的空气,隐约透露出一丝春的气息。格里格很喜欢用增三和弦,使音乐增添了魔幻的色彩,仿佛春风变魔术般地让大地悄悄地发生改变。中段是激动而不安的一段,听到低音压抑的和弦反复撞击,由轻逐渐变响,第一声春雷从远处的天空越滚越近,刹那间电闪雷鸣。第三段重复第一段的旋律,但是加上了长琶音,立刻由安静变得流动,紧接在中段的电闪雷鸣之后,一场酣畅淋漓的春雨降临人间,河流解冻,万物复苏,天地间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最后音乐趋于平静,雨过天晴,春满人间。
流行易逝,经典永存。古典音乐流传百年,却拥有历久弥新的魅力。
春天是阳光快乐的季节,也是温柔隽永的季节,青娃们,此刻让我们一起沉静下来,用心倾听,共同感受这乐曲中、这生活中温暖而绚烂的美。
撰稿:郑敏燕
审稿:Mrs.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