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画里的世界和梦中的世界 ——“听见花开”艺术通识课第二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2-26浏览次数:49

       上一节课《通感艺术通识课第一讲》,我们在西方艺术中,从感受体态律动到欣赏音乐绘画,从艺术家生平传奇到画中那些生动的剧情故事,我们领悟到了多重感知交融后的艺术魅力。格物致知,达芬奇从物相结构中洞悉美的密码,成为集绘画、物理、天文、建筑、发明家等诸多身份为一体的通才巨匠。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像一幕剧情宏大的电影,将人物心理刻画得精细而传神,如同海上钢琴师1900用琴键为每一位赴宴的宾客画出了肖像。

       

     波提切利作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成为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的馆藏大作,《维纳斯的诞生》《春》,还有《诽谤》,那些丰富的角色和故事如同梦幻剧场般吸引着人们流连忘发。

       而这节课,让我们将眼光回撤,聚焦于华夏五千年文明与人类群星闪耀的连结,看一看水墨丹青与缤纷油彩在古琴与管弦的遥相呼应里,继续感受那超越文化藩篱的美之印象。

       通过音乐、电影、剧情来欣赏绘画,欣赏美术史,会从全新的视角发现一个巨大而美轮美奂的世界,好像我们的梦境。

       从这些艺术作品里面,慢慢感受,潜移默化,会逐渐改变我们的审美、思维方式和蓬勃跃动的想象力,扩展我们内心的边界。

       悠扬的琴音从岁月深处飘来,动人心魄;琴棋书画,高士情节,古代文人墨客的境界令人向往。


当中国诗意哲学相遇西方文艺思潮

       艺术的极境藉由音乐、美术、文学、诗意、哲学等融合诞生。音符上灵光闪现,画面上澎湃跃动,文字中舞咏翩跹,思想里意象翻涌。音乐的律动、文字的境界、思维的魅力、修道的愉悦在这里合成、发酵,色声、香味、触法、通感荟萃,美的历程继续上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审美超越着地域差异,中国的诗意哲学与西方的文艺思潮彼此相融。二胡版的平均律,提琴版的广陵散;毛笔下的印象派,油画上的儒释道;中国沉香中的歌剧,法国香氛中的昆曲;品咖啡听诵禅经,饮功夫茶赏交响乐;青铜上刻着肖邦乐谱,金字塔上满是隶楷行草……文无定法,法无定式。

       北冥有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生命在进化着,灵魂在退化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通感如交响乐

       联觉、通感古已有之。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诸多意象的移位和组合,达到对世界更加立体的觉知,以及觉知之后的五蕴皆空。

       当徐徐微风吹动,洒落地面的树影婆娑摇曳,树上的鸟鸣如弦乐般在空间充斥,阳光泼洒在身上,初春的温暖环绕着我们,远处的车水马龙如同有了节奏,和着微风、阳光和鸟鸣,瞬间凝成了一曲交响乐。


       通感无处不在,是我们生命的本能。如同竹林七贤在魏晋时代感知到的山川大美,可以穿越世代奔流到当下,成为我们与自身渊源相互连结的精神纽带。

       如杉树般向远方的空中伸展,如飞鹰般凌空掠地飞行,在支点的构成中描摹舞动的色彩,在镜子面前观察心绪的微妙变化。

       我们在世间的所见所感,只是存在于另一个崇高灵魂界中完美形体的影子。历史是我们的影子,我们是未来的影子。

       鱼儿在水中游弋时,太阳还蒙着面纱,耳畔传来枝叶蜕变的声音。行板如歌,墨意怒放。时钟飞速旋转,还没来得及回首,歌声已响彻了童年。燃于静默,云寂水止。

 

“听见花开”通感艺术通识课第二讲

让我们一起领略隽美中国风

  

上课时间

2020年2月29日19:20-21:00


讲师介绍:古远

       上海交通大学首席大师讲坛发起人,上海交通大学艺术课程导师,致力于艺术通感的研读和传播。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一财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星尚频道、上海航空、东方航空等官方合作媒体《首席ELITE》创始人、总编辑。拍摄制作定制电影《水浒外传》与校园音乐剧电影《歌舞青外》等。

 

本期互动嘉宾:张冉

       90后昆曲演员,张冉昆曲艺术工作室艺术总监。2006年张冉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昆曲艺术,师承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也曾受到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华文漪的点拨,被著名的华人音乐家谭盾先生称为合作过的“最年轻的杜丽娘”。2014年10月29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成功举办“冉冉升起”个人昆曲折子戏专场。2015年3月31日, 获得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

 

撰稿:刘俐

审稿:Mrs. Yu

编辑:Aa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