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时任滁州太守的欧阳修在表达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这个特殊的寒假,小青娃们也在家中找到了“山水中的乐趣”,他们个个都学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要变成“六一儿童居士”啦!
先别着急目瞪口呆……
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总结了他生活中的“六个一”,即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和一老翁。
青娃们的“六一”可不是这个意思。那我们可爱的“六一儿童居士”又拥有哪六个一呢?——是小青娃们整书阅读的时候要做到的“六个一”!做到了这“六个一”,他们就把阅读这件看不见,摸不着的脑力活可视化、趣味化,不但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而且还深深地爱上了文字阅读。小青娃们虽然天天宅在家里,但是也能像大文豪欧阳修一样“乐其乐”!
那么小青娃们到底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情呢?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阅读“六一居士”图吧,你一定脑洞大开。
1做1个预测
“预测”是三年级统编教材里特殊的阅读策略单元,无论是《在牛肚子里旅行》,还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都旨在引导孩子们根据标题、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预测。预测既可以针对情节预测,也可以针对几句话,预测作者接下来会说些什么。看我们贪玩的三年级小青娃们,玩起了塔罗牌大预测,在预测情节的过程中,获得了反复验证,反复阅读的乐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你能预测未来吗?你认为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写下两个你的预测:
1. 老鼠会打败鼬鼠,救出忠太一家人。
2. 死亡人数不会超过5人。
读到故事的大结局,我知道我的预测实现啦,耶~~
(三1班 沈雨洁 阅读《冒险者》)
2问1个问题
阅读整书要学会边读边思,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比如:“这里的他是指谁?主人公为什么这么做?这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等等。一年级的小青娃们,脑袋里简直就是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希望父母能够解答他们感兴趣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对于自己的身体,孩子们更是充满了好奇:“男人和女人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动物也能听懂我的话吗?我的心为什么总是跳个不停,它为什么不感到累呢?”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怎能用几句话就给孩子解释清楚呢?看他们乘坐《神奇校车》在人体里游览了一番后,还学会了提问,这是探究式阅读的好习惯呢。
我的问题:
血管里有什么?
红细胞携带着什么?
白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身体里进了病菌怎么办?
一2班 林宇昕 朱笑恬 阅读《神奇校车》
3做1次关联
把读过的书和自己的生活建立一个关联,想一想自己和书中人物是否有相关的经历,或者相似的性格?书里提到的知识你都知道吗?二年级的小青娃们巧用对比,把《三毛流浪记》中三毛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对比,从对比中更加体会到现在自己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感恩和珍惜。青娃们先从三毛的外表入手,对人物的外貌、性格进行描述,提升了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也强化了他们对书本内容的理解。
在下面的表格里,比较一下你的生活和故事中主人公的生活。
主人公的名字:三毛
相同点:
我和三毛一样善良
三毛怕死,我也怕死
我爱动脑筋
不同点:
没有三毛的衣服
现在的纸不会坏
我有爸爸妈妈的关爱
二3班 卜瑞池 阅读《三毛流浪记》
4画1张封面
我的手账本我做主,封面由我们自己设计。可是要设计出一张独特的书籍封面,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在绘画设计的过程中,再重新翻阅一遍书籍,再次走进文本,从而提炼出自己要凸显的人物特点和重要情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深入故事,在文字中深层浸润,体验把阅读故事和个性创作融为一体的乐趣。看,每个年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视角的封面设计呢。
四2班 张渠宸 廖芷漪 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
三1班 董语涵 阅读《苏菲的航海日志》
5理1次情节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精彩不断,该怎样理清故事发展的线索,从而在情节的推动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呢?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的小青娃对情节的梳理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呐!
二年级的小青娃干脆拿出画笔,“做个小小漫画家”,他们充满兴趣地画出了故事场景,再把故事串联起来,也能轻松了解了整个故事的线索。
三年级的小青娃们利用一张“时间轴”就把大脑的思考过程可视化呈现出来了。他们首先找到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再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言简意赅的情节线立刻呈现在我们眼前。
四年级的青娃们喜欢“爬山模式”,他们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山型情节图,可以快速把握故事的走势,和爬山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3班 周芮羽 胡倍齐 阅读《三毛流浪记》
三1班 徐稚涵 阅读《金丝猴与盘羊》
沈雨洁 阅读《冒险者》
四1班 王博涵 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
6说1个看法
整书阅读最需要的就是分享阅读体会,孩子们可以对自己阅读的内容发表个人看法,可能是对文字的质疑,也可能是表达个人感受,或者孩子就是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个人物,对某一段有什么想法,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值得赞赏的,作为陪伴阅读的家长或者老师,不要轻易去评判这种感受的对错,关键是孩子们在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将阅读到的文字信息,经过大脑的思维过程转化成了自己的阅读力和思考能力。形式当然可以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小青娃们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写在给作者的信中;四年级的小青娃则采用了“行动推论法”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二3班 周芮羽 阅读《三毛流浪记》
就这样,在整书阅读过程中,夯实六件重要的事,我们的小青娃个个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六一居士”。不仅收获了“阅读之星”的美名,更在提升中重塑了大脑的思维能力,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地沉淀中形成了。静静的阅读时光,用朴素的表达,简单的记录与文学对话……这就是我们小青娃的寒假阅读生活——可视、可感、丰富、有趣!
撰稿:陈明、周兆、杨韵、贝佳嘉
摄影:朱程炜
审稿:Mrs. Yu
编辑:Aa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