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
它来自一双永远专注的眼睛,
捕捉着瞬间和永恒。”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布列松(1908—2004)
Part1
Who was Henri 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法国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你可以从新闻记者、摄影家、艺术家等多角度去了解他。玛格南摄影师哈斯(Ernst Haas)这样称赞他:“摄影这一门,进去前学ABC(指基础),出来后是HCB(Henri Cartier-Bresson全名的缩写),他是一道门,一道摄影师无法避免的门。” 同是大师级的报导摄影家如此推崇他,足见其影响力。
殿堂级的摄影大师会用什么相机拍照?快来一起了解吧!
Part2
What camera did Bresson use?
布列松的第一台徕卡相机
20世纪30年代初,布列松第一次拿起徕卡(Leica)相机时就迷上了摄影的自发性,他的徕卡相机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革命性的”。带着它,布列松迅速成为了摄影新闻的先驱,并且见证和记录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法国抵抗运动、西班牙内战、印度分裂等等。
布列松一生坚持使用徕卡相机,他说:“如果没有忠实陪伴我的徕卡,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
但是,当大多数摄影师把照相机当成是一种工具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却通过他的照相机创造了一种新的摄影观。
Part3
What does “The Decisive Moment”mean?
“决定性的瞬间”是布列松最常为人所熟知的摄影观,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摄影名言。它是指捕捉一个短暂而自发的事件,其中的图像表示事件的本质。
“决定性的瞬间”这一概念意味着,摄影师必须能够在生活的不断流动中预见到一个重要的时刻,并在几分之一秒内捕捉到它。因此,“决定性的瞬间”最关键的是预测能力。
事实上,这个摄影观综合了布列松所习得的所有知识,例如文学、绘画、哲学、电影、摄影、社会学、心理学等等。这些知识都已被融合成为他的血肉与灵魂,所以他能以各式各样知识性、哲学性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
在这个摄影观提出后,有无数摄影师都想要依循这个观点,成为下一个布列松,但世上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布列松。因为很多摄影师们注重技术而忽略了布列松丰富的学识,其实,学识才是增加观看世界多样性的最有效方法。
布列松能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所以他能觉察到这世界上的“决定性的瞬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表现出了这一特点,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作品。
Part4
What was Bresson's photography style?
拍摄于法国巴黎 1954
这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的是一个得意洋洋的小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大摇大摆地走回家去,好像刚刚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脸上带着胜利者的笑容。男孩的情绪自然真实,喜悦感不言而喻,显现出布列松熟练的瞬间抓拍水平。
拍摄于西班牙马德里 1933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拍摄儿童自然嬉戏状态照片的大师,这张也是代表作,这些作品通常向观众传达了美好的怀旧之情。
拍摄于法国耶尔 1932
如果你观察布列松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经常运用几何学。如果分析一下他的构图,你就会察觉他综合了垂直线、水平线、对角线、曲线、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等多种构图形式,这是因为他受到了立体主义画家洛特的影响。
1927年,布列松跟随安德烈·洛特(Andre Lhote)学习了两年绘画,在洛特的影响下,他学习了几何的相关知识;了解了黄金分割率(无理数,以希腊字母φ表示)的原理;养成了几何构图的敏锐能力,这些知识在他往后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例如1932年他拍摄的这张照片,就是黄金比例的完美呈现。
布列松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决定性瞬间”,但是大师拍起人像来,也堪称顶级。玛丽莲·梦露、马蒂斯、甘地、可可·香奈儿和弗朗西斯·培根都是曾经站在他镜头前的名人……
左图为《亨利·马蒂斯与鸽子》拍摄于旺斯 1944
右图为《玛丽莲·梦露在雷诺》 1961
1944年,布列松为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拍摄的这张照片,反映出画家对鸽子的喜爱,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
《玛丽莲·梦露在雷诺》这张照片抓拍的是60年代红遍世界的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布列松抓住了明星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别具慧眼,旁敲侧击,注重几何构成,把握瞬间造型,挖掘生活中富有情趣的镜头,捕捉名人的个性化特点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他被称为“世纪之眼”,被无数人视作偶像,他的摄影观与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摄影人。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以知识性、哲学性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
用“决定性的瞬间”描绘本真,
做历史的记录者,
“以巧妙的视觉组合,
赋予世界真相的意义”。
撰文:杨卉
插图:杨卉
审稿:Echo
编辑:A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