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静山用一生的时间,
只做了一件事:
用照片向世人展示浸润了东方智慧的意境美。
郎静山(1892-1995)
1892年,郎静山出生于江苏淮安,淮水文化的博大精深滋养了他敏思博学的个性与禀赋,清江浦的水色风光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烙下深刻的印痕。郎静山自幼对照相兴趣浓厚,之后成为中国第一位摄影记者,被尊称为“亚洲摄影之父”。
郎静山的“中国心”
郎静山潜心研习摄影艺术九十年,一刻不忘胸怀祖国。他这样说道:“照相的用途很多,我是利用照相,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 为了捕捉祖国大好河山最精彩的一面,郎静山总是拿着相机四处游历。
《中国》
这幅在中国摄影史上具有开创地位的作品——《中国》,采用了强烈的黑白对比,烘托出长江在气势上的雄伟。
以相机代替画笔
重塑中国画中的山水意境
郎静山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媒介,并熟练运用黑白灰色描绘丰富多彩的国画意蕴,他的作品融传神与气韵为一体,既是阳刚美和柔韧美的交融,又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
让我们一起欣赏大师镜头下那些富有中国传统画意的摄影作品!
《烟波摇艇》
《云峰鸟语》
看到郎静山的摄影作品,你一定会惊叹:“这分明是一幅中国画呀!” 他的摄影作品确实犹如水墨山水画,渺小的远山、柔韧的枝条、简单的主体、余音袅袅,尽显含蓄之美。在这虚实相间的山水画意中,更是有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悠远淡泊。
《啼鸟》 郎静山
《树石八哥图》
八大山人
郎静山的作品风格多是模仿国画,他的作品是典型的“画意摄影”,“画意摄影”是指将绘画语言及表达方式应用到摄影上的拍照方式。
用相机替代毛笔
再现中国古诗词里的韵味
除了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郎静山的摄影作品在题材和主题上也创造性地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里的精髓,并以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使“影中有画亦有诗”。
《云深不知处》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静谧的影像,简洁空灵的构图,远山层叠、薄雾笼罩犹如传统水墨中墨色的浓淡交织,犹如身处世外桃源,静享高山流水的仙境。每张照片都重塑了一幅充满诗意的中国水墨画,都再现了一首充满韵味的中国古诗词。
这些东方意蕴十足的华夏摄影,如何拍摄而成?快来一起揭秘照片背后的神秘面纱!
郎静山的“创新手”
郎静山文献
郎静山的创作年代正值画意摄影、沙龙摄影的流行时期,他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络,没有盲目追随西方潮流,而是以发自本心的本土文化创造了摄影更新鲜的样式。他的照片是以《谢赫六法》为基础,结合摄影艺术的特点,将现代科学摄影技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相结合,创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 “集锦摄影”新道路。
何为集锦,郎静山解释为,“集合各种物景,配合成章,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据说,郎静山以多张底片构图,再用油质渲染法处理完成照片,作品风格多是仿画、写意、师古法,画面构图也大多模仿中国画的布局,题材和主题意趣则多取自古诗词,表达中国古典文化的涵养与精神。
正如美国摄影学会会长甘乃第(Kennedy)所指出:“郎先生为中国人,并且又研究中国绘画,所以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于摄影上的第一人。”
郎静山创造出的“集锦摄影”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之本,因而国际上评论他的作品是“最现代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
《鹿苑长春》
如今,稍事培训的人就可以掌握“集锦摄影”的技法,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胶片摄影给画面挪用带来的困难可想而知。郎静山通过对底片的剪裁、拼贴以及在暗房中利用不同的遮挡手段,控制相纸的曝光才能实现画面元素之间的完美融合。其中“集锦摄影”作品《鹿苑长春》,为了达到最完美的画面效果,郎静山至少进行了15次以上的实验。
郎静山先生在几十年前的创造性实验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同等技术条件下敢为人先的精神仍然值得让人尊敬,这也奠定了他在世界摄坛上的地位。
郎静山的“世界眼”
郎静山胸怀祖国,更是大胆放眼全球,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全世界。在创作生涯中他一直不间断的关注着国际上的各种摄影沙龙比赛, 1932年创作的《柳荫轻舟》入选了日本摄影沙龙。
1934年,郎静山以黄山峰树为主题的第一张“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入选了英国的摄影沙龙,从此将中国式“集锦摄影”在世界影坛中独树一帜。
此后,郎静山仍有上千张作品在世界的沙龙摄影界展出,并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1980年“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在先生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曾多次荣获世界级大奖,影响力根治海内外。
郎静山认为,他把中国传统文化韵味与美好的山水意境、民族风情通过作品呈现给世界摄影沙龙,用最有力的国际性语言,把中国山川之美、文物之博、道德之善,展示于世界,宣传中国民族文化之伟大!
摄影是静止的,郎静山的一生却是充满着创造与生机。先生一生追求典雅、和谐含蓄的艺术格调,那些洞察心魄的画意,足以教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如今,随着电子产品和软件的不断升级,使 “集锦摄影”变得更加简便。同学们可以拿起相机拍摄多幅照片,然后通过电脑运行Ph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对画面进行取舍,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影像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得到一张你喜爱的“集锦摄影”作品。
虽然“集锦摄影”在今天已经不算是主流的艺术风格,郎静山先生在暗房中花费巨大精力所做的探索与实验,也已经可以轻易使用Adobe公司的软件去实现。那么在全面数码化的时代我们总说要学习郎静山,究竟要学习什么呢?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得启发:
中国心——胸怀祖国、世界眼——放眼世界、创新手——敢为人先。
“中国心、世界眼、创新手”这也与青外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亲爱的青娃们,希望你们能够一直牢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敢为人先、与人为善。在青外,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撰文:杨卉
插图:杨卉
审稿:Echo
编辑:Anne